乾明寺位于河南省襄城縣南三里許,坐首山至汝水,西臨國道,風景秀麗,交通便利。它建于隋初,全盛于唐宋,元初被兵焚,明朝恢復重建。1958年前,乾明寺規(guī)模較大。乾明寺在十年動亂中遭到嚴重破壞,塔林被破壞,部分建筑被拆除。濟濟僧眾和高閣重樓早已過眼云煙。經過多年的起伏,今天的乾明寺不僅是佛教圣地,而且承載著許多文化內涵。
如今,乾明寺只有幾座古建筑,如乾明照壁、四大天王殿和中佛殿,還有幾棵郁郁蔥蔥的金蝴蝶樹和千年銀杏樹。1963年,乾明寺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2013年4月25日,省文物工程驗收組組長楊煥成一行實地考察乾明寺后,對其文物價值給予了較高評價。他們要求地方政府采取保護性修復措施,維護古建筑的歷史風貌。
與一般坐北朝南的古寺不同,乾明寺坐南朝北。山門前用青磚砌成的乾明照壁,長12.93米,高4.66米,墻頂為陽臺式照壁。墻前浮雕為黃帝首山采銅圖。據說黃帝、方明、昌寓等七位圣人來到具茨山參觀大奎,路過這里,迷失了方向,遇牧童,指明路徑。寺西七里店村,原名七迷店,曾有黃帝遇童子問道處石碑。墻背浮雕為七圣迷徑圖、立即封侯、九秋同慶圖。
墻兩邊各有對聯(lián):錦屏華麗,天澤無邊,古剎崔巍壯麗。梵林明媚儲萬江精英,山勢崎嶇壯麗。文字意境高遠,字體生動優(yōu)雅。
整面墻,古樸端莊,渾實厚重,磚雕精美,圖案生動,是乾明寺鎮(zhèn)寺之寶。
據記載,乾明寺前照墻、汝河岸邊原有的兩樂亭、寺后首山上文筆峰塔與城內文廟原有的潘池、墨香井相對應,意思是以高壟為硯,汝水為池,山塔為筆,納山川之美,興文風出才。明代嘉靖年間,時任許州知州的邵寶曾寫過一首詩:峰有煙澗有泉,其中美景是天然的。山傾西北翻稱首,寺背東南卻號乾。三里到城如隔世,八年為郡幾參禪。題詩不盡登臨興,分付淄流不相傳。
傳統(tǒng)文化以八卦對八方,西北屬乾。乾明寺位于首山西北,故名乾明寺。因寺建在山陰,俗稱背影寺。
碑文記載,寺廟繁榮時期占地150多畝,宮殿150多座,塔林374座。當時,宮殿矗立著,煙花繚繞,鐘鼓魚不絕于耳,規(guī)模在中原最大,因此被譽為中州第一禪林。
現有建筑包括照墻、天王殿、中佛殿、禪堂、方丈室等58座。后院有三座佛殿、左右禪殿、齋堂、方丈室、知客房等。乾明寺西側有370多座磚塔。后來,由于各種歷史原因,磚塔被摧毀。大多數建筑都是元末明初的特色。寺廟西側有宋、元、明、清時期建造的72座浮圖(磚塔)遺跡。
天王殿是紅石砌墻,灰瓦覆蓋,前門楣上有一塊石匾,上面寫著中州第一禪林幾個金字。
中佛殿是乾明寺現存最早的建筑,飛檐凌空,檐角展翅,殿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,14根柱子傲然挺立。
第一山風箏會是乾明寺佛教文化與民間藝術相結合的產物,是人們?yōu)榧漓脶屽饶材崮P日而舉行的特別聚會。農歷二月十五首山風箏會在唐初興起,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它伴隨著乾明寺。農歷二月,大地回春暖風,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機。許多人趕上廟會后,選擇平緩坡放風箏,逐漸成為習俗。乾明寺廟會也有首山風箏會的雅稱。
首山風箏會期是柳絮、杏花盛開、油菜花黃、麥苗綠的季節(jié)。這一天,人們帶著親戚、家人、朋友和同事登上首山,找到一個山洞,坐在石頭桌子上,坐在地上,拿出食物和酒,改變過去的溫柔,用手撕肉,抬起脖子喝酒,相當不醉慷慨和直率。人們用酒交朋友,用酒交流感情。
遠離繁華的乾明寺,清幽典雅,充滿氣場和佛意,為滾滾紅塵中的寧靜所在。
以上是中州第一禪林襄城乾明寺的全部內容。我希望它能幫助你理解它。